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的难度并不一定与项目的数量有关。一些接近实际应用的小改进可能很容易应用;一些巨大的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距1800英里。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也与科研体系不畅、市场机制不完善、支持体系不完善密切相关。从高校从事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管理的人数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关研究表明,中国高校拥有的专利数量约为美国高校的30倍,但从事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管理的人数仅为美国高校的1/10。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缺乏,无疑是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障碍。提高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畅通科研成果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公里”和进入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专业支持。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超告诉育建新闻,主流科学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周期长,追求原创理论,可能无法立即转化和产业化成果。另一种是应用科学研究,应注重面向市场,创造价值。因此,以科研成果转化率来评价一些地方高校和行业高校的科研投入效益是合理的。
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零的现实,让人感叹帮闲的盛世已成为“帮闲”的最后一代。大学原本是培养人才、传承知识的圣地,但现在却因为自身的虚荣心和功利主义,辜负了国家的期望。如果高校拒绝醒来,不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不珍惜科研经费,那么科教振兴的伟大目标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不是真正的实现。希望高校能从这个警钟中醒来,让科学的火炬再次点燃,让科研成果在市场上绽放出绚丽的烟花。
首先,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地位,应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本案揭示了高校使用科研资金的荒谬现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零,这意味着这些巨额资金没有为社会创造实际的科技成果和社会价值,对纳税人的贡献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