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审计部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大学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报告提到,一所大学获得了1亿元的财政投资,实施了702个科研项目,只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了市场转型,1所大学获得了1亿元的财政投资,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实现了0个成果转化。
二是科研项目余额资金闲置,即科研项目的实际支出或用途与预算不符。报告指出,4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净余额为1万元,长期闲置未及时振兴;22所高校科研项目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科研项目资金预算,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最高,导致资金闲置1万元。无论是在申请项目预算时没有做好项目设计,还是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现项目无法进行,闲置资金都是对科研投资的浪费。如何调整科研项目的灵活性,能否进行动态调整,应该是提高科研投入使用效率必须讨论的问题。
乍一看,1.3亿0的成果确实令人惊叹,但首先要明确的是,0的成果是指高校在科研项目中取得的成果在市场上商业化或应用的比例较低。具体来说,高校可能会在科研项目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资源和资金,但最终只有少数项目的成果能够成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而大多数其他成果无法进入商业市场或应用领域。
公布的审计报告明确规定,一所高校投入科研资金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也就是说,科研经费虽然看似上亿,但实际上却分摊在几百个项目上,平均一个项目只有十几万。对文科而言,十几万也许足以支持大部分的项目研究,但是对于理工科来说,十几万真的不算多。恐怕有些重点项目光买设备就超过10万,更别说各种材料和试错的成本了。所以,虽然1.31亿的资金看似虚张声势,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却不多。如此有限的资金,以及如何谈论大量有效的结果。
然而,广西大学在一些论文类型的小项目中使用了大量的科研资金,自然转化率较低。高校在建立科研项目时,应以现状为基础,不仅要进行一些深刻的理论研究,还要为公众谋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