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能源电力科研的刘吉珍,笔耕不断,学术作品、发明专利、SCI论文等硕果累累。从1992年出版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到2015年为推进新能源电力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而写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始终与时俱进,引领科研前沿。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库,刘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文章。
从20世纪80年代科研教育,到碳达峰、碳中和如火如荼,50年来,刘吉珍始终不忘初衷,在电力科研、人才教育、能源战略咨询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长期致力于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研究。现任国家重点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会长,取得了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建立一个产业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加强智力引进工作,建设眉山新基础设施建设咨询智库体系,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加快重点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转型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实体的联系,优化审批机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加强资本援助,探索国有企业建立科技风险投资融资体系,引入社会资本,以股权交换为成本利益,支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继续实施丰台区卫生系统研究项目,促进科技创新。加强临床机构重点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支持。鼓励各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和应用新技术项目,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探索科研与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鼓励北京天坛医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31医院等医院依托自身优势,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开展科学教育监督、考核评价、循证决策,扩大科学教育数据的可视化应用,促进现代信息管理进程,继续加强科学教育管理能力,提高区域科研水平。
任务:突出系统协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流的创新体系。创新科研组织体制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组织范式;完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努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和转移转化机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够成为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利器,不仅在于机器,而且在于人。为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除了方便设施使用外,还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