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提出需求。需求(以下简称问题)可以由DPM主动收集,也可以由业务人员提出。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这种反馈机制也可以做成弹出窗口或者组件嵌入数据中间站。
在建设数据中间站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关注新业务的访问、数据产品的推出、历史数据的整合、数据价值的挖掘,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其隐藏的目标——成本控制。无论是建设还是维护数据中心,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不断增加,总是超过资金预算。如何保证目标的实现,有效控制成本?这已经成为数据中台管理者的难题。
在传统架构中,将数据应用到业务中,一般的做法是通过数据同步能力将计算结果同步到业务系统,由业务系统自行处理,这会带来一个数据管理问题,即无法获得应用场景中数据的具体价值和热度,整个数据血缘链接也是分离的。这样,作者认为是复制数据,而不是复用数据。如何快速阅读和复用数据是数据中间站可以解决的问题。
金融知识地图平台提供数据治理工具,整合银行内部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互联网采集数据、工商股权、投诉、招投标、舆情等外部数据,清理数据,达到数据标准,形成数据中心平台;平台的数据血缘管理可以支持客户从访问、清理和处理数据的所有过程中追溯数据,了解数据的来龙去脉。
智能中间站:以人为本的场景智能,多能力协作,按需调用的技术体系。为城市超脑提供类似人脑的核心数据支持服务。
有关数据中台的文章,网上也有很多,包括我自己也写过很多数据中台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大多是碎片化的,很难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
企业期待数据中心提升跨部门的普遍业务价值能力,更好地管理数据应用,将数据洞察力转化为直接驱动业务行动的核心动能,跨业务场景推动数据实践。同时,企业也非常重视如何评价业务行动的效果,因为没有效果评价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从而很难迭代更新数据应用,不断为客户带来价值,如图5所示。
第一年,科技执行副总裁、财政部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郝宇晓表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必须以数据为中心,通过数据赋能来实现。而且元年科技的数据中台,是元年迎接这一挑战的利器。第一年,科技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可以依靠数据治理机制实现数据集成、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和数据应用,以及基于AI的算法和模型。第一年的科技模型涵盖了管理会计、预算、成本、绩效和管理报告的各个领域,也深入到战略运营、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的各个场景中,结合各个行业,充分发挥一般模型的建模能力、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个性化场景,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前面说过,数据中台是一个持续使用企业数据的机制,要使用数据,四大核心能力都需要不断迭代和提升。从战略角度来看,集成、净化、服务可视化和价值实现的能力是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真正将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商业创新、永远保持竞争力的保证,如图6所示。
这也是互联网公司近年来强调数据中心的原因:与其说数据中心象征着一种技术创新,不如说是在调平内部山头,最大限度地开放各部门的数据资源。